英甲u23-英超u23联赛乙级
“英格兰户口本”是啥意思?为什么英超本土球员身价那么高?
在英超有一个说法叫做“英格兰户口本”,持有这种“户口本”的球员身价、薪资都会比别人高一点。甚至很多英超球队在选人的时候,面对两名实力不相上下的球员,管理层宁愿多花个几百上千万,也要去签“户口本”球员。比如现役利物浦的阿诺德身价8000万欧元,曼联的桑乔身价8500万欧元,曼城的斯特林身价8500万欧元,热刺的凯恩身价1亿欧元。
这些球员固然在自己的位置上是世界顶级的,但如果去了别的联赛,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身价吧?也就英超敢这么给钱了!
先来看看所谓的“英格兰户口本”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了鼓励本国联赛的发展,英超明确规定:所有球队的25人大名单中,必须至少有8人出自本国青训。英超对于本国青训的定义是:球员在15岁到21岁之间,必须有3个完整的赛季,或者36个月效力于英足总、威尔士足总下属的任意俱乐部。这8名球员就被誉为是拥有“英格兰户口本”的球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英超联赛有这一规定,英冠往下的次级联赛则要求相对松懈。
英超本就是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联赛,同时也是吸金能力最强的。很多豪门球队为了能够在满足规定的同时提升实力,就会大举购买本土优秀球员,这也反向作用于英超联赛的实力提升:优秀的本国球员全都留在家里踢球,因为家里给的工资最高!不像巴西,虽然被誉为足球王国,但他们的球员都销往世界各地,本国联赛的实力还不如阿根廷联赛。
豪门球队哄抢,球员身价必定水涨船高。另外,很多次级联赛的小球队为了生存下去,也会集中精力搞青训,万一培养出一个一线球星,随便卖给哪支豪门,都能抵上全队身价了!即便是身价几百万欧元的年轻妖星,也够球队很多年的开销。
在五大联赛中,英超是综合实力最强、竞争最激烈的,不像法甲、德甲,每年的冠军就是大巴黎和拜仁,没什么悬念。即便意甲与西甲也差不多是从那么两三支球队中诞生冠军,但英超不一样,BIG6中除了阿森纳,其他球队都有机会,甚至还有“9320”以及“莱斯特奇迹”等名场面。
英超联赛能如此精彩,“英格兰户口本”制度功不可没。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中超曾经实行的“U23”制度和“英格兰户口本”制度的出发点一样,但都被各支球队念错了经,人家是为了提升本国足球水平,我们是为了满足制度而满足制度,最终闹出个四不像。
蒋光太为什么踢不上英超
年龄和能力已经达不到英超甚至英冠联赛的要求。蒋光太已经很难回到英国发展,因为他的年龄和能力已经达不到英超甚至英冠联赛的要求。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是英格兰足球总会属下的最高等级职业足球联赛,前身是英格兰足球甲级联赛。
亚洲足球运动员在欧洲五大联赛效力的球员都有哪些?韩日伊朗 都是比较多吧!
本赛季效力欧洲的97名中国球员,只有14人年龄在23岁以上,U23球员占比高达85.6%;而韩国效力欧洲的60名球员,只有37人年龄在23岁以下,刚刚超过60%。
当然,韩国的年轻海归无论分布区域,级别,实力和人气都在中国之上,最出名的就是曾经的“巴萨三杰”。虽然他们本赛季都被拉玛西亚扫地出门,但他们均迅速在新东家站稳了脚跟。白升浩被巴萨租借到了西班牙第3级别联赛的佩拉拉达,本赛季12场联赛首发11场,是队内绝对主力。3人之中只有李升佑被巴萨卖到意甲的维罗纳,赛季至今仅出场64分钟,和张玉宁一样面临生存压力。但至少李升祐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比赛略少,因为该队锋线是队长帕齐尼和曾入选过意大利国家队的切尔奇,而且,韩国球员在意大利素来没有成功的传统,情有可原。
此外,去年加盟奥地利豪门萨尔茨堡红牛,即将年满22岁的黄喜灿,已基本站稳脚跟。去年出场26次射入12球,今年出场6次就已射入3球。同样效力奥地利联赛豪门维也纳的李镇铉,也已锁定了主力位置。
韩国的留洋球员虽然遍布英超、意甲、德甲,但U23以下的年轻球员更多在五大联赛的低级别球队,以及欧洲二流联赛谋求发展,而且基本都有所表现。韩国U23以下球员旅欧的只有37人,不足中国旅欧球员的一半,真正效力七大联赛的也只有李升佑1人,与张玉宁相当。数量不算多,不过,出场时间却远远高于中国的留洋球员。
日本球员旅欧的分布范围更广,不过和韩国一样,U23以下的年轻人可以在五大联赛立足的并不多。本赛季日本合计有101名球员效力欧洲联赛,其中只有32人年龄低于23岁,占比不过32%。虽然日本的U23新人旅欧球员人数与韩国持平,略多于中国,但出场时间和表现,均优于韩国,更遥遥领先中国。
日本旅欧新人中,堂安律、镰田大地和伊藤达哉在日本和欧洲的知名度,同样领先于东亚邻居。韩国和中国人还在为李升佑和张玉宁的生存空间焦虑,日本的3位新人则基本都站稳了脚跟。20岁的伊藤达哉2年前就进了汉堡梯队,今年进入一线队,目前已出场6次,合计232分钟;19岁的堂安律是日本新一代最受瞩目的超新星,去年亚洲最佳新人,他在今夏没有选择五大联赛,而是加盟了荷甲,而格罗宁根素有培养新人的传统,目前,堂安律在格罗宁根首发7场,合计踢了532分钟,虽然只有1个进球,但还算补充;目前,只有今夏刚刚加盟德甲法兰克福的21岁中场镰田大地情况较差,他在德甲首发2场,踢了123分钟,9月23日球队作客1比2不敌莱比锡红牛后,就再未出场。
正因为日韩年轻球员在欧洲的生存状态略好,他们很少出现旅欧球员在青年或盛年回流本土的现象。像当年仅在瑞士效力1年半就回流日本的柿谷曜一朗,19岁加盟拜仁慕尼黑,因为平台太大竞争太激烈,2年后回到日本的宇佐美贵史,只是特例,后者也在去年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留洋之路。
见怪不怪,见乱不乱 中超新政无非是荒唐
近日来,中超限制引援、U23两条新政再次引爆媒体关注,一时舆论哗然,质疑云集。
更多老球迷指出,对于中超已是见怪不怪、见乱不乱。中超商业化十余年,始于学习英超,而同英超等成熟商业化赛事的差距却从未缩短,到现如今乱象频生,倒是让老球迷觉得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5年10月《世界足球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超场均36487名现场观众全球第二,中超场均观众22580人,全球排名第六。如果参考下两国人口对比,这种差距就不仅仅是同位级数学差那么简单了。
市场水平是商业化最好的试金石,场均上座率已明示中超与英超间商业化程度的差距,下图15-16赛季场均进攻、防御数据更是说明了中超与英超比赛的观赏性、技术含量层面的巨大差距。
过去一年内中,中足协出台诸多新举措,从U23政策到新U23政策,以及同时出台的限制引援政策,其中以24日夜出台的U23新政最为引人侧目。
新政看似扶植青训,直指世界杯,却意味着年过23周岁的球员将面临从球队宠儿到替补席都进不去的荒谬情况。
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大龄本土球员为代价;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成熟球队完整技战术体系为代价;扶植青训,也是以牺牲外援竞争力为代价;最重要的,扶植青训,出台新政,牺牲了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和中超整体商业化进程,为这样一个渐渐走上正轨、由市场所主导的顶级联赛泼上了一盆冷水。
恒大首捧亚冠奖杯可谓是近年来中超的一个转择点,这之后资本增大中超投入,中超这个巨大的商业IP再次唤醒媒体及民众关注。本该顺利完成商业化构建,学习西方顶级商业赛事完善自身体系的中超却在新政发布后的舆论中一夜打回原形,重现往日乱象。
商业层面上来看,新政使得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大幅降低,无疑大大降低了中超这个巨大IP的价值。当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资本还会对足球产业保持足够的热情吗?如资本撤离,随之足球产业的整体氛围也会逐步下降,可谓是恶性循环。
中国足协的存在、新政的出台本该促进足球产业在国内的健康成长,而如今种种乱象丛生不禁让人们再次发出疑问:中国足球的明天在哪?未来在哪?
一、中超之乱始于其初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之路始于1994年。
1994至2003年,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名为甲级A组联赛,简称甲A。
2004年,效仿英超进行联赛改制,既有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既中超,这也是中国足球效仿、学习西方优秀联赛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中超成立本意为提升联赛水平、规范赛事、打造品牌,却因成立之初体系不完善、制度不规范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笑话。
03年甲A最后一轮,因足协公式漏洞,重庆队只有输球才能进入中超。一时“输球进中超”成了街头巷尾笑闻,而漏洞本身源于中国足协取消升降级制度所致。
而取消升降级制度源于2001年:中国国家队抽到世界杯预选赛绝世好签后,足协为国脚全方位投入世界杯预选塞所做的准备。本是杀鸡取卵,却不想这一取消,就是五年。这算是中国足球上一次屁股决定脑袋不遵从市场规律吃下的恶果。
而这一次,是U23新政。
升降级的取消又造成进入中超时代后,联赛中假赌黑的盛行。06年重新确立升降级制度后,中超才渐渐回归轨道。
2009年中国足坛反赌扫黑开始,中国足球的诸多阴暗面浮上水面,与之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央视中止了中超联赛的转播。
为此2011年初,足协请求央视恢复对中超的转播,未果。
从甲A到中超,二十年间种种乱象让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在民众心中跌落底端,逢韩必输更是成了中国球迷心中难以言却的痛。
二、中超之乱根于民心
中国足球已渐渐成为中国民众至下而上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解决了诸多世界难题,而如今唯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中国足球——却依旧难堪的摆在每个人面前。
这份难题至下而上,似乎也摆在了如今当政者的面前。
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后,中国足协于24日夜既抛出两份通知,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政,新政本身可以解读为会议上对于足球领域汇报不满而做出的动作。新政本身更是直指青训,直指2020世界杯,满足上级意味十足。
15、16年冬季转会窗口,中超球队投入超3亿欧元。瓜林1300万加盟申花,拉米雷斯2800万转会苏宁,马丁内斯4200万转会恒大,一个个天价数字已令人麻木,却令外媒为之侧目,中超联赛一时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联赛。
似乎中国模式在足球产业再次体现,同时也有质疑声不断发出:强力外援的加盟真的成为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吗?
中国足球对国民来说,早已不止是一个体育项目那么简单,它似乎承载了整个国家、民族的体面问题,代表了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在全球的形象,百年前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百年后却多了一顶叫做中国足球的帽子。多年恐韩逢韩必输既成了这种全民面子的集中体现,我们真的赢不了韩国吗?是我们的体面无法输给韩国,所以足球不能输,国内的赛事如何不重要,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不能输。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中国足球的落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建立的民族自尊心不容被足球这样一个“体育项目”摧毁。为了这种体面,似乎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理的。毕竟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花钱真的能解决中国足球这个大问题吗?中国模式之快真的能复制到中国足球上吗?
中国足球,不仅仅是球迷们的关注热点,关键比赛上输球更是成为了全体民众的耻辱,耻辱本身又会上升到国家角度,引得高层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之乱始于大众、根于民心。
举国体制不灵,就让赛事回归市场、回归商业,学习西方优秀的赛事管理经验,也学习西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其实有太多经验可供中超借鉴;市场规律“阻碍”了国际化赛事的成就时,再牺牲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目标结果本身,满足人心。
谁都知杀鸡取卵不可取,可历史总是这样有趣的循环。一月初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销,中国足球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离——这本是业内人士认为“管办分离”的标志。
而如今的新政似是再次点出:我们不过是走在一条历史的旧路上。
三、中超之乱祸及商业
2016年中超总收入15亿人民币,而其中10亿来自于媒体版权的收入,收入的大头自然也是各家媒体纷争之地。
本年度中超开赛前,一月底东方IC签约中超未来三年独家官方合作机构,随后三月份PPTV夺得中超未来一年新媒体独家转播权,今日头条获中超未来四年短视频版权资源。
现如今中超版权5年卖到80亿,媒体巨头央视踟蹰中失却中超的转播权,央视1500万到2500万的预算满足不了版权方上亿的需求。
从2012年央视以730万的买断中超转播权到去年中超的版权提升到8000万再到如今的5年80亿(体奥动力),似乎说明了中超正朝着良好的商业化方向前进,而如今开赛近三个月,是否一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过去了呢?中超水平又是否配得上80亿的身价呢?
似乎中超的受众们对这件事都没那么肯定。
两个月前的一场法律纠纷更是让中超商业化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浮现。
3月27日,东方IC起诉体娱(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既Osports全体育),指其以“中超联赛官方社”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派出摄影师假冒媒体记者混入赛场媒体摄影记者区大肆,损害东方IC作为真正的中超赛事官方机构的商业利益。随后全体育发表声明东方IC并不具有独家垄断赛事拍摄权利。东方IC只得再次强调《2017-2019中超联赛官方合作机构确认书》中第二条款项:“合作期间,中超公司不再与国内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上海映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唯一有权在赛场位置进行拍摄的机构,其他机构无权进入场地拍摄。”
中超的版权向来是视觉中国、Osports和东方IC三家纷争。年初东方IC看似获得了中超三年独家合作机构,获得未来三年中超每场赛事中最好的拍摄位置。而实际情况是中超赛事需要更多传播与推广渠道,版权所有方自是对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足球协议超级联赛媒体手册的摄影记者规章中,明确提及了摄影记者塞钱、赛后禁止进入比赛场地,禁止上看台,但这些规定往往因疏于管理而流于形式。看台拍摄,保安、媒体服务管理乱象丛生。
一场中超比赛的图文播报中,往往混杂了多家机构供图,而作为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的东方IC,目标付费高质量,反而在纷争中落了下层,而这些不过是中超商业化进程中问题冰山的一角。
目前视频版权因信号制作难度大,一般侵权纠纷多为截取信号进行盗播,形式上清晰明了;而拍摄难度、成本要低很多。付费竞标拍摄更是中超首创,无疑中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商业化的一步,却未对持权商权益做出更多保障,乱象频出。
U23新政出台多少暗示着足协对于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的放弃,中超商业化之路,依旧举步艰难。
四、历史的重演
英超没有对于U23球员每场必上的规定,却有一条U21球员无需注册即可参加联赛的规定。
英超联赛同样规定了每个俱乐部必须在主场馆举行至少三场预备队联赛用于增强球员、球迷们的比赛日体验,而规则方面则规定,每一场比赛只允许上三名超龄外场球员,门将不设年龄限制,让板凳们不会无事可做。
规则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显然是对于西方的这些经验学了个壳子没学到核心。
合理的机制才是保障中超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双赢的商业合作才是为中超保驾护航的长治之路,这一点国民意识形态无法取代,拍脑门决定的新政无法取代。
商业是共赢的过程,体系的完善需要耐心成长的过程,仅为一时之利不尊重市场规律、杀鸡取卵的策略必不长远。
这一点取消升降级制度证明过,U23新政或将再次证明。
如今的U23新政不过是为乱象之下的中超提供新的注脚,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降低消耗了球迷付费观看的成本,商业虚高但如果无法合理有效保护持权商的权益的话,最终商业化虚高溢价也会让市场冷静,对于官方合作伙伴的敷衍了事更是让更多合作方对中超失望。
如今的中超也似杀出垓下的楚霸王,无论如何挽救颓势,却只是一步步逼近乌江。
一些关于足球联赛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什么是U17、U20以及平常的世界杯。
按照字面意思,你可以这样理解,U17世界杯就是年龄必须在17周岁以下的球员才能参加,不限运动员是否是专业的;U20大致一样,只是年龄限制为20周岁;而世界杯,没有年龄限制,同样没有专业性的限制,只是很少见到有非职业球员组成的球队打进世界杯。
而国际赛事举行的时候,往往是在夏季,或者说通常是在6—8月份,这个时候基本上主要的联赛都是休赛期,而那些非跨年的联赛(跨年的就是类似于英超意甲等联赛,一个赛季跨越两个年份;而非跨年的则是类似于中超,一年内结束所有比赛)则是要么暂时休赛,要么继续举行。
相对而言,U17世界杯的球员更多是来自于俱乐部的青年队或者是低级别联赛,所以即使是在联赛进行期间对一些主流俱乐部的影响也不大;而U20则相对多了很多职业球员,但是也有限,不过因为U20世界杯比赛往往是在休赛期进行,所以基本上不会影响到俱乐部,影响也只是俱乐部的夏季备战。至于那些非跨年的俱乐部,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就是国内暂时休战。而世界杯,基本上不会举办的时候联赛都休战,哪怕是国内联赛是非跨年制的,也休战。
而且,这些比赛基本上不会碰到一起,所以一些球员很难在一年里全部参加这三项世界杯赛事。
不过一个球员一生也可以全部参加这些国际赛事,毕竟有年龄在那里。比如一个16岁的球员,在参加了U17世界杯后,在四年后参加了U20世界杯,后来因为个人能力强又参加了世界杯,这完全是可能的,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被称为美国足球天才的阿杜。
另外,奉送一个,奥运会足球比赛被称为U23世界杯。参加奥运会的球员年龄都要在23岁以下,另外会有几个超龄球员的名额,一般是3个,具体的则是相关组织进行商议。
刚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忘记回答了,补充一下,如果球员被抽调进入了相关年龄组的国家队,那么俱乐部是要无条件放人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球员因为各种原因而拒绝的,但是很少。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追问,我尽量回答。